查看原文
其他

我们教孩子如何成功,却从没告诉他如何面对失败……这部印度电影扎心了!

林若惜 顶思
2024-09-08

1月初,一部印度电影《最初的梦想》在国内上映,两年前,它是印度电影市场同期的票房冠军。电影导演是涅提·蒂瓦里,此前导演过火爆全网的《摔跤吧!爸爸》。这一次,同样是聊教育,不过这次的主题,不像“摔爸”在教孩子如何成功,而是在教孩子如何面对失败。


文 | 林若惜

编 | 天悦



01

父母的优秀,可能是孩子最大的压力



故事开头,男主人公帕塔克的儿子拉加夫刚刚参加完高考,处于深度焦虑的他不停给好友打电话,询问自己表现的是不是足够好。


这时候,儿子问父亲:“我会考进(大学)吗?”


父亲回答:“你一定会的。”


儿子问:“你不会担心吗?”接着垂下头自言自语,你当然不会担心,你的成绩是印度排名384,如果我能进2000都很满意了。


成绩公布的时候,拉加夫看到自己没有通过,他对着好友倾诉,怎么办?我的父母都那么优秀,我却失败了,我以后的人生都会失败的。接着,他从高楼一跃而下……



可能没有人想到,父母的优秀会成为子女压力的来源


国内儿童教育专家李玫瑾教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:她有一对特别优秀的朋友,优秀到夫妻俩50岁就成为拿政府津贴的人。夫妻俩育有一个女儿,因为自己优秀,他们自然不会放松对女儿的教育,希望女儿也成为像他们一样优秀的人。


在父母施加的压力下,女孩很努力,成绩也不错,长大后去了美国留学。可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,女孩留学期间选择了自杀,并且留下遗言:你们那么优秀,当初为什么要生下我呢?


有着优秀的父母固然无可厚非,但是这样的父母往往对孩子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期待,父母会认为学习就应该是很简单的事情,无法理解和接纳子女的平凡,而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,却在无形中成为压倒孩子的稻草。


就像印度这部电影里的拉加夫,他把自己看做父母的续集,父母都毕业于知名学府,有着体面的工作,可是他自己却考试失利,以后的人生也注定会失败,他很担心“以后所有人都会叫我失败者”,以至于在摔伤昏迷的状态下,他大脑释放的信号是“不想活”。



电影里并没有过多展现父母对儿女贩卖的焦虑,可是更多现实的情况却是:优秀的父母,希望孩子成为自己优秀基因的延续,平凡的父母奢望孩子比自己优秀,从而替自己完成梦想,但却很少有人想起,孩子只是他自己,而不是任何人,就像纪伯伦的诗句:


你的孩子,其实不是你的孩子,

……

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,

却不是他们的灵魂,

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,

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。

你可以拼尽全力,变得象他们一样,

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,

因为生命不会后退,也不在过去停留。

……


02

我们教过他如何成功,

却从没告诉他如何面对失败


影片开头,儿子拉加夫问过他父母同一个问题:我会考进(大学)吗?


父亲回答:你一定会的。


母亲说:就算你考不进去也没关系。


父母不同的回答,也代表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教育态度。


表面上看,父亲的话是对孩子的信任,可是他忘记了,有时候压倒孩子的,并不是事情本身,而是我们的期待,期待事情按照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,却不曾为它做出不如愿的准备


几天后,帕塔克给儿子买来一瓶酒,说等儿子成绩公布,就一起庆祝。结果,等到儿子脑肿胀严重,需要手术的前夜,他看着那瓶酒,对着自己的好友倾诉:


我告诉他赢了会怎样,但是没告诉他输了会怎样。每年有100万孩子在申请上大学,只有1万人能成功,剩下的99万怎么办?他们不会认为是自己考试不及格,而是生活不及格。如果问我现在要什么?我一定会选择要一个健康的儿子”。



影片之所以出彩,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印度孩子的故事,他所经历的一切也曾压倒过无数孩子。


据《印度快报》报道,印度国家犯罪记录局(NCRB)数据统计显示,从2017年到2019年,全印度有超过2.4万名青少年自杀。报告统计了印度14-18岁的青少年自杀状况。3年间,人数分别为8029人、8162人、8377人。他们的自杀原因中,其中4046人为“考试没通过”,位居自杀原因之首


北大医疗脑健康儿童发展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,中国大陆每年有约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,平均每分钟就有2人自杀身亡,8人自杀未遂。自杀已经成为中国大陆15-34岁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。


据《中国青年发展报告》显示,中国17岁以下儿童、青少年中,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。


而世界卫生组织预测,到2030年,全球儿童、青少年心理障碍还会增长50%,将成为致病、致残、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
在“内卷”如此严重的当下,有多少父母真的可以安于平凡,而不是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。香港TVB的教育纪录片《没有起跑线》里,提到一项研究:有超过80%的受访幼儿园、初小家长担心子女成长问题,有60%的父母,相信孩子要赢在起跑线上。


可是,父母给孩子铺好了通往成功的康庄大道,却忘了告诉他,在世界、宇宙都飞速变化过程中,这条路也许突然会断、会被人强占、会被风沙掩埋。如果遇到了意外或者失败,你也要具备面对失败的勇气。


因为无论失败还是成功,都是人生的常态。而教育的本质就是让我们认清世界的真相,解开思绪的乱麻,识破似是而非的诡辩,撇开无关的细节。就像《大学的理念》作者约翰·亨利·纽曼所说:“只有教育,才能使一个人对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有清醒和自觉的认识,只有教育,才能令他阐明观点时有道理,表达时有说服力,鼓动时有力量”。


03

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,就是生活本身



这部电影里,为了让儿子具备求生意识,父亲拿出大学相册,给儿子讲了一段自己作为looser逆袭的故事。


在这里,输出了很多经典台词:


“痛苦能不能伤人,取决于自己”。


“面对失败,要么忍受它,要么摆脱它”。


“输给别人不是looser,输给自己才是”。


“那时候我们还能相互理解,可是后来,每当我应该说抱歉时,我却没有;每当我想要拥抱他,说没关系的时候,我却没有”……


影片最后,父亲讲完了自己的故事,虽然他和兄弟们倾尽全力,依旧没能赢得最后的胜利。当儿子听到故事结尾的,哭泣着说道:“就算这么努力,你们还是输了,你们肯定觉得自己像是要死了一样难受。”


所有人一起回答:No,我们并没有!


因为不管是失败还是成功,重要的是你曾经努力过,尝试过,这就够了!



影片结尾,儿子拉加夫第二年顺利考入大学,他被学长问道的第一个问题是:“你快乐吗”?


显然,这难以言表。


这部影片的精彩并不在于搞笑或者主题的深刻,而在于主创们花费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,在卖力搞笑、努力凝重之外,再次提醒了我们生活中最至关重要的问题:“当我们全神贯注地关注着胜败输赢,却忘记了怎样过好人生。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,就是生活本身”。


领取顶思学苑2022年课程简章,

请关注顶思学苑公众号👇

往期精选

谁,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引领者?


《小小少年》爆火:天赋异禀的孩子不常有,理解他们的父母更难得

纪录电影《大学》:写给大学的一封情书


顶思资源库

研究报告

专业发展

社群活动

人才招聘

  • 2021中国国际学校最佳雇主评选

  • 国际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精进训练营

  • 国际学校人才招聘网站平台

会员服务

上海:021-60768001

北京:010-53382767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顶思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